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从无到有要走多远?要走839公里,从湘潭到南宁;要走405公里,从南宁再到桂林;要走23年,从1998年到2021年;从爷爷奶奶的峥嵘岁月走到美好新时代。
年轻时,我的爷爷奶奶为了援建西部,足迹遍布广西,最终举家落户扎根南宁,四个孩子中有三个从事建筑类工作。祖辈从荒芜中走来,为大家打下一片亮堂堂的天地。
十分幸运,在我23岁这一年,我如愿加入广西交通运输行业这个大家庭,拥有了我人生第一份工作,成为一名平凡的“筑路人”。
刚入职时的丁怡文 周维新/摄
赶路的人,不一定都能遇到同行的人,但筑路的人,一定会照耀迷路的人。从我初到工地时的无所适从到了解项目财务工作的标准流程和工作方式、学会有效与劳务队沟通,再到能够独立完成财务管理及劳资专管员各项工作,我在爷爷奶奶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拿着接力棒接续奔跑。
丁怡文进行民工工资回访 卓能哺/摄
工作之余,我常常对自己未来发展、日常工作进行反思,并意识到自己对公路项目建设常识储备严重不足。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为此,我每日与数字相伴,与票据为友,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常识储备,让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虽然学习过程枯燥平淡,却让我感到充实满足。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我的选择,说我从城市到偏远地方成为一名项目出纳员是自找苦吃。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十几年前的建筑工地职工的居住环境有多差,也没有在泥泞崎岖未经修整的村道上行走过。但这些我都亲身经历过,幼时的我见过祖辈、父辈工作时艰苦的居住环境,跟随父辈驱车行走过泥泞的道路去看世界。比起以前,大家现在算不上辛苦。
灵苏1标航拍图 卓能哺/摄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祖辈的心愿,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我的心愿,是为祖国山河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